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提供免费的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以及准确的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EMBA等类别的报考条件、招生简章、报考时间、报名入口、报名网站、招生专业等在职教育信息,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的在职读研信息咨询服务.
中德法学院主要培养能够深入了解和研究比较法学、德国以及欧盟公法和私法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养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公民责任,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和科学精神,具备复合型、外向型及创新型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务工作能力。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
图书馆由学院路校区图书馆和昌平校区图书馆两个分馆组成,昌平校区图书馆有文渊阁和法渊阁两个馆舍。图书馆总面积为20390平方米。图书馆采用开放的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共有10余个阅览室,可为读者提供阅览座位近1500余个;电子阅览采取分散式管理,250多台电脑分布在图书馆各个阅览室供读者免费使用。两校区馆藏图书可通借通还。阅览室每周开放94小时,自习室每周开放112小时,网络资源全年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是1952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合并组建的。当时虽然社会学学科在全国被取消,但著名社会学家严景耀先生和雷洁琼先生长期在北京政法学院任教,为保留社会学火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8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王康先生是费孝通先生领军重建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助手之一,曾担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总干事等要职。王康先生后来一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中国政法大学也成为1980年代全国重建社会学专业以来在高校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的高校之一。2001
017年,商学院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单位,以“一主两翼,融合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对原有院所体系进行了全面整合,依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优势,明确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方向,即以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为主导,以法商管理和融商管理为“两翼”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七系一所一中心”的新学科体系:“七系”为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产业经济系、法商系、资本金融系、财务会计系、国际商务系,其中法商系和资本金融系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所独创;“一所”即企业史研究所;“一中心”即MBA教育中心。商学院同
学院现拥有政治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共设有六个研究方向: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网络与新媒体、政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文化传媒产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结构。
2002年5月,借50周年校庆成功举行的契机,学校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校友会的成立工作,同时决定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校友工作,以加强校友工作的力度。
学院以“法大人文、人文法大”为办学理念,除加强专业教学,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上主流”外,还重视在全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了大量全校性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由我院教师为主体组建的“中国政法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咨询中心”,成为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
按照党和国家“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网络教育学院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中力量研发一批适应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搭建灵活开放、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开放教育平台,举办更大规模、更多层次、满足各类人群接受继续教育需求的教育培训。
学校建校于1948年。现有文北校区、文南校区和郑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纸质藏书270多万册,电子文献700多万册。教学、科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校园四季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工作职责:毕业生就业市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收集和发布就业(实习)信息、组织用人单位校园招聘活动、毕业生就业推荐、编制就业方案、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编制发布全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反馈工作;开展全校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咨询活动,开设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创业)指导品牌活动、协助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等。
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法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32人,有六年制法学实验班892人、西部体制改革班98人,双学士二学位252人、硕士研究生309人、博士研究生154人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27人。法学院坚持法学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务能力。2008年开始国家和教育部推行“六年制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我院成为试点学院之一,并于2013年起承担起全部六年制法学实验班的学生培养工作。全院师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勇于开拓,不断
西北政法大学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古城西安,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承担包括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和西部基层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学校是西北地区法学研究的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西北地区第一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研究生院,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心区,北临久负盛名的“燕京八大景”之一——“蓟门烟树”,东沿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小月河、野松林。水波荡漾,松涛起伏,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共和国同龄,具有辉煌的办学历史,是河北省法学教育的发源地,为河北省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前身是河北省建设学院,成立于1949年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前身为1982年建校的北京市政法干部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